《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93—P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第1、2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教学难点: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说说。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1、设疑: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2、引古: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3、画圆: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4、交流: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用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5、比较: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有些学生可能说成是弯线)围成的图形。(设计意图:先设疑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然后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2、圆规画圆: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3、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课件展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①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②老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③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④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用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设计意图:教材安排是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下面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它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同时板书圆心、半径、直径)2、自学圆的名称。3、交流:①认识圆心,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②认识半径,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③认识直径,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练习:指出谁是半径?谁是直径?4、学生用字母在刚才画的圆里标出表示圆心、半径、直径。5、总结:边总结边标出示范的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生、生本互动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