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设计表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品及其风格,并知道他被尊称为“书圣”的原因;②了解顾恺之的成就,能说出他的绘画风格及其代表作品;③知道石窟艺术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及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并能列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作品的观摩和比较,体会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②通过搜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以及石窟艺术的资料,学会研究性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水平,促进对艺术美的追求;②学习艺术家们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终有所成的意志;③认识到书画石窟艺术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共同创造的,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增添爱国热情。三、学习者分析初一学生尚处于心理与生理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期,对周遭世界充满了求知求真求实的渴望。不再一味盲从,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审视世界及艺术品,鉴赏水准也向新层次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因势利导,使之完善,最终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能力。对中国的书法,绘画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还有这方面的特长,这为教师以多种形式讲授本课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学校镇江新区大港中学课名《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教师姓名周正华学科(版本)北师大版章节第四单元第24课学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由于初一学生一般都缺乏书画鉴赏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很快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特点是本课的难点,结合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之”字写法、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人物及龙门、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来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时间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回顾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话导入1、找两位学生上台书写汉字,教师评价,引入:2、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教师启发师生互动回答。3、(投影“汉字的五种书体”让学生辨认)学生回答,教师总结。4、白板呈现课题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白板呈现汉字演变过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了学生实际生活与文本内容的距离。【白板出示课题】讲授新课教学过程1、通过对王羲之的故事及其作品的讲述、观摩和比较,体会其书法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水平,促进对艺术美的追求;2、学习王羲之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终有所成的意志。(一)“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艺术特点: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1、说到“行书”,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对于楷书、草书、行书都有创造性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2、白板呈现:王羲之简介、故居图片、代表作品3、知道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①王羲之书法博采众长,书风独特,继往开来。②王羲之是书法的多面手,篆、隶、草、行、楷各体皆精,留下这一环节,巧妙地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标注、手写等功能将知识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这些手段及功能的运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所需要关注点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深深思考,学生对于这些重点部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了许多佳作名品。4、《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讲述“曲水流觞”的故事。)5、请同学们看“《兰亭序》摹本局部”,把其中的“之”字都找出来,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在白板上圈找)6、看故事、谈想法:王羲之为什么能写成这样的作品呢?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有关王羲之的事迹,讨论回答。学习他人,博采众长。(讲王羲之向张芝、卫夫人等名师学习的事迹);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