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山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2、抓住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重点学习第4段,引导学生发现想象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想象。二、教学重难点:感受、学习联想的写法边读边想象,感受五花山的美好。三、教学准备:课件“五花山”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座奇特的山,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1.揭示课题。板书:五花山2.学生交流反馈。3.看到课题,你认为这会是一座怎样的山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五花山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五花山。1、自已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一圈,并标出自然段。2、根据学习情况随机指导词语“涂过、染绿、一簇簇、绒幕布”3、利用填补诗歌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五花山哪,真美丽,绚丽多彩真神奇!春天,你是色的,1那绿色的;夏天,你也是色的,那绿色的;秋天,你不再是一种颜色,而是的。你是那么漂亮,那么让人神往!(五花山的春天是淡绿的,嫩黄的;夏天时绿意浓浓的,秋天的五花山是五颜六色的,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秋天的五花山吧)三、品读秋天的五花山。1、自由读第4自然段,划一划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2、交流反馈。词卡贴出表示颜色的词语。3、出示句子: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叶子还是那么翠绿。(1)自由读句子,思考从中感受到五花山的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颜色多)(你们瞧,同一座山,他的颜色却如此的丰富,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颜色写得更生动,把五花山写得更美丽呢?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3、出示原文,引导发现联想。预设:(学生:比喻、拟人)(并不是所有有像,就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有些句子其实是作者看到了五花山的颜色而想到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想象)4、默读课文第四段,圈出看到这些颜色作者联想到了什么?(通过作者的联想,五花山显得更加漂亮,更加绚丽多彩了,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五花山读一读吧)5、图文配乐,指导朗读。(那如果把这些颜色跟联想到的食物换一换,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2(所以说,想象不仅要丰富,还要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再进行合理的想象)6、利用填空、板书的形式指导背诵。7、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交代五花山名字的由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奇妙的联想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上的文章,最阅读,画出你最喜欢的有想象的句子。)四|、群文阅读。1、出示《秋天的雨》节选,学生按要求画出联想的句子。2、交流反馈。喜欢的原因。3、朗读展示。五、板书设计:五花山金黄色阳光杏黄色杏和梨火红色火苗紫红色紫绒幕布翠绿色教学反思:8月6日,我上了一节教研课《五花山》,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选学课文第三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具体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的美景。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锻炼一下自己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思考着,发现自己身上还存在那么多的不足。鲍丹丹老师的课前指导和评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让3我对自己的这堂课,以及平日里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教材的把握对于课文的定位是什么?上课之前,鲍老师问的不是你会怎么处理教材,而是让我们说一说这个年段课标上有什么要求?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却显得那么不清不楚,似乎一节课下来,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回想备课的过程,我只想着怎么把课文思路理清楚,怎么把我的课上完,而忽略了如何去把握教材,如何将本堂课的新知识带给学生。如:在感悟重点段落五花山的秋天时,文章中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把秋天的五彩缤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原先是以分句学习的方式,逐句理解。课后,我想是不是每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我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句子的美。,但其实这样的方式其实是碎片化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