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教师终身的朋友——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才会让教师不再自感平庸、俗不可耐。在读到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感觉到自己那曾经的浮躁慢慢平和下来。这本书作者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做了精辟的阐述,真实地反映了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下就对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我认为,读书能改变教师心气的浮躁、精神的匮乏。读书需要平心静气,读书是与智者交流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看的书仅限于教参和教科书,总认为知识点不教错就行,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后来在书中被作者智慧的语言、超脱的情怀、激情的人生、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打动,让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变得灵动、乐观、豁达起来。我想,当作者的情感被教师共鸣,当教师的心灵被作者震撼,就会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人生,就会使教师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这种感情就会使教师的生命充满激情,促使他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读书,能充实教师的人生,丰富教师的知识底蕴。乌申斯基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啊。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播种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和道德引路人,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教师就不会只用苍白的语言去空洞的说教,而是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充满灵气。当教师揣着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的教学就会是用他的精神世界震撼学生心灵的课堂。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升华我们的思想。教师如果不学习,教学理念就会滞后,教学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就只会死抠课本,总有一天会遭遇“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所以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忙的教学中抽出时间来,多读,多想,多实践。教师只有广泛地涉猎知识,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素材。读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智慧,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