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激活课堂教学长阳特殊教育学校覃琳聋生学习语文,面临着重重困难,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方面由于自身语言功能的缺陷,使得他们听、说能力丧失,语言知识积累少,这样容易出现师生之间老师讲得他(她)不懂、他(她)说得老师不明白的交流障碍,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借助学生特点,合理利用教材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学习、学有所获,是特校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为此,学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借助课文《跳高、跳远》仿说句式“谁参加什么比赛,得了第几名”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生活经验少,语文知识学习难的矛盾,我创设了“体育竞赛活动”情境进行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并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为了能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快的提高,我在整个活动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调整心态,树立灵活驾驭课堂的自信心。要让低年级聋生学习书本语言,还要有好的效果,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往往是付出大于收获,老师经常遇到的是自己讲得唾沫乱飞,而学生却睁着疲惫的双眼,看(听)得一头雾水。让聋生学习语言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想到自己接触特教教学已有八年的时间,这期间自己能乐于学习专业知识,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业余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而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见得,心存希望,使一切皆变可能。希望能使生命获得新生,对于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相信自己一定能想出合适的办法与一一应对。二、充分了解学生特点,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我今年担任的是聋二年级语文教学。班上五名学生,可是各具特色:先说小双,他可就像一位观察家,时时注意在老师或同学身边是否有新情况发生,并做好随时去处理这些新问题的准备对于老师讲的是什么,他却没精力去理会;再说小伟,他与小双是“冤家”,他常将自己置身于争论中,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评判自己与小双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这样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情绪;小娇可是小懒虫,常听着听着就埋头睡着了。小宇属小巧型人,九岁多了身高才与四岁的孩子差不多,课堂上爱发言但常是正确率低得可怜;最后说说小艳,她属于安静型人,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永远是一副笑嘻嘻的可爱样。总得来说学生是活泼好动有余,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急待培养。但他们的优点也有不少:乐于表现自己,主动发言,同时还能相互帮助,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有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激活了课堂教学。在课前,我准备了测跳远的尺子,根据测得数据需要确定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奖牌,以此尽量使得情境与实际更相近。“跳远比赛”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收到了以下效果:首先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天生都有一种活泼、好动的意识。比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不服输的竞争意识,通过老师的激励,“谁的跳远成绩好,就能有好名次。”因此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成功的做了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其次是将书面语言的理解难度降低了若凭空解释“参加”、“第一名”、“第二名”,也许教师知识再丰富,可在这群学生面前,口头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借助同学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能较好理解“参加”的意思,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则通过学生比赛的成绩,来当场评定,则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为学生正确理解句式,灵活运用句式仿说句子奠定了基础。再则是有效积累了学生仿说句子的材料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少,加上生活知识与书本知识不能准确衔接这样在仿说句子时,常无内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