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说明•【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理入诗•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也正因此,人们应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才能避免偏信。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简介赵翼•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史学家。诗风开朗,而时见雄肆。著有《瓯北集》。背景•本诗是作者为批判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错误观点而作的。他认为各朝代都会有优秀的人才出现,引导文学向前发展。•论诗共五首,都是七言绝句。作者对李杜文学成就持什么看法?•既肯定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也指出随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作者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是?•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自己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强调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创造,诗贵创新。论诗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论诗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论诗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论诗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论诗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你直到夜郎西。•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溅泪;为别离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时是诗人寓情于景,也可以说诗人借景抒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处在山的最高层。•这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只有几百年而已。•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在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要求诗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