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简析: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按照课文顺序,依次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基础,写《史记》的原因,怎样写《史记》以及最后的成就。怎样写《史记》是作为重点介绍的,分为遭受宫刑——痛苦万分——生死抉择——振作著书这几个层次。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想象司马迁当时的内心世界,弄清支撑司马迁振作努力的精神支柱,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重点、难点:第三节,是文章的重点、难点,难在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了解较少,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的精神,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只有读懂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才能把书读活。在学生自我情感中感悟文本、与人物对话,与老师对话,实现一种平等交流。设计思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要深入这篇课文学习,真切感受司马迁著书下定决心、振作努力的精神,就要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富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采用目标教学,直奔主旨。围绕课题设疑,确立本课研究重点。利用《品德与社会》上相关知识,作为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一般问题;资料补充,教师点拨引导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明确目标。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主要人物是司马迁;《史记》是一部书;这本书是司马迁写的;这本书是司马迁发愤写的……2、知道司马迁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学期的《品德与社会》的相关内容;课外阅读《史记》、《上下五千年》等。相机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那“发愤”一词是什么意思?查字典了吗?(指名一生查字典。其他人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说出你对“发愤”一词的理解。)4、你认为本课重点应该写什么?5、你觉得我们学习这一课应该弄懂那些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为什么发愤写《史记》?3、他是怎样发愤写的?4、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5、从这一课我们应该学到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结合生字,读通课文;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点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1、出示思考题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3、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问题1: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他读得怎么样?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师:有了父亲的嘱托,就能写好《史记》吗?还要有哪些条件?(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很多。(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