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项链》教学案例(原创)嘉鱼一中语文组刘建军一、案例的背景和主题作为市级示范中学,我校(嘉鱼一中)近年来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参与了2011年的“教研活动月展示周”活动,上了莫泊桑《项链》这篇课文,全校42位语文教师旁听了这次公开课,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公开课。《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小说以精巧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塑造出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小说鉴赏的对象一般包括: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语言等几个方面。结合本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2、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主人公形象,并加以赏析点评。3、探讨小说的主题。4、探讨小说的艺术魅力(艺术特色)。5、结合文本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中第2点为教学重点,第3、4点为教学难点。的教学安排为2课时,第1课时主要是布置预习,弄清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第2课时为公开课。二、案例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读名著如入名山,谁也不会空手而返的。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项链》,一起来感受名著的魅力。2、莫泊桑及其作品简介。(二)、梳理、分析、归纳1、这里有反映小说主要情节的四幅图(多媒体展示),请四位同学分别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明确:借项链(跟谁?目的?)丢项链(对着镜子一声尖叫)赔项链(拖地板,挣钱)假项链(得知真相,只值五百法郎)可见整个情节围绕“项链”展开的。2、经过这样一番周折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和性格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说明。(浏览文本2分钟)明确:外貌:开始—很年轻,很漂亮。(具体语句)后来—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具体语句)。性格:没变——虚荣没变。(还清债务后的得意;仍然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回想当年那个舞会。)变化——安于贫困。敢于直面(敢去见佛来思节夫人)(三)、讨论、鉴赏、探究1、你更喜欢以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之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课堂讨论3分钟)参考:以前——虚荣、诚信、美丽、善良、坚强十年之后——勤劳、朴实、安于平凡2一方面她可怜可悲,另一方面却又可歌可泣,哪一个玛蒂尔德更真实呢?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玛蒂尔德。名著的魅力就在于此。2、主题探究:结合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探究小说《项链》的主题。(阅读讨论5分钟)参考:是关于一篇虚荣者悲剧的小说。是一首人性美的赞歌。是关于人的命运、欲望的小说。是关于女性的小说。……小说的多主题。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一篇好的小说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为我们提供了多重可能性,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四)、鉴赏、写作训练1、课堂写作训练:给作文《我为<项链>叫好》列一份写作提纲。参考:①人物典型(圆形人物)②主题深刻(多主题)③构思精巧(伏笔、照应、突转、留白)④语言精练(个性化;细节、心理刻画)2、课外写作训练:发挥想象,你认为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表情、心理以及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为《项链》补写一个结局。(600字左右)三、案例分析这堂课上得还比较顺利,一切都是按原来的估计进行的。由于课文本身是小说,故事性强,名著特色很突出。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氛围相对较好。课后,不少同事也讲了很多溢美之言。但我觉得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许多地方都处理得不够好,不够到位。静下心来之后,我作了如下的分析:感觉值得肯定的地主有:1、紧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进行鉴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鉴赏、探究、写作能力。由易而难,由浅入深。2、问题设计能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抓住学生兴趣点,兴奋点,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3、在教学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比如:要辩证地看问题(人性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一篇小说的主题也不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