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困生的心灵之门中江县石泉初中邓天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和培养优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转化学困生。学困生,以前叫做差生或者后进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或者行为习惯跟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各方面表现不能让教育者满意的学生。众所周知,学困生并非是智力有障碍或者品德修养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同时,学困生并非就是教育的次品,很多学困生在进入社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有出色的表现,甚至在某些领域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其实是对学校教育不适应、或者是对教育考试不适应、或者是对学校的行为要求不适应的学生,但是,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学困生的转化,不能因此而忽视学困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事实上,我们在转化学困生上付出的努力是最多的,花在学困生身上的时间也是最多的,对学困生的关爱也是最深层次的。然而,学困生转化的情况,还很不理想。据调查,学困生真正能转化为优秀学生的比例,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未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未能在情感上真正与学生沟通,达成心灵的契合,要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必须要先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据调查了解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一些。自卑心理。这是学困生心理中最典型的一种。由于教育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困生在屡次评价中始终居于次要地位,其被他人认可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反复刺激学困生,逐渐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其阴影很难消除。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内心沮丧,对前途失望甚至绝望,以致缺乏学习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矛盾心理。学困生的矛盾心理非常普遍,而且矛盾很多。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理之间的矛盾,渴望被他人认可与事实上的低地位的矛盾,追求进步的心理与意志薄弱的矛盾,争强好胜与处处受挫的矛盾,学习的欲望与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使学困生表现出偶尔表现出进步,却又反复无常,使教师认为这些人已经不可救药。逆反心理。学困生处处遭受失败,甚至时时遭人白眼,这与内心的自我意识发生碰撞,自然产生逆反心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来自于教师,批评教育来自于教师,因此,学困生自然在教师面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不当,处理他们进步中的问题方法不科学,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那么,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就特别强,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戒备心理。由于学困生常常受到教育的批评教育,或者是教师和家长的负面评价,或者是他们的进步和长处未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他们会认为教师不信任他们,跟教师产生了信任危机。或者是学困生经常犯错误,而他们的小秘密又不想让教师知道,所以,从来不向教师敞开自己的胸怀。长时间以来,会形成一种戒备心理,与教师之间精神隔膜,少有甚至从不沟通,与教师交流时,时时戒备,处处设防。除此之处,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还有厌学心理、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等等。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学困生常常表现在或者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或者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或者放纵自己、不受拘束,或者破罐破摔、故意违纪,或者焦虑紧张、顾虑重重,或者冷漠麻木、看破红尘。这些表现,常常是混合地作用于某个学困生,当然也有其中某一方面非常突出,而所有这些表现,都是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要转化学困生,关键是要走进他们的心灵,而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尊重学困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如下几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层次是由低到高的。也就是说,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尊自重,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困生的心理特别脆弱,而这种尊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因此,尊重学困生,是走进学困生心灵的最主要的一步。宽容与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学困生,短处是不适应学校教育或者学校的考试制度、规章制度,而他们的长处常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