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错题”误区点拨辑录学生“错题集”中部分古诗鉴赏题,给以点拨,并力求帮助考生提升思维,把握规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①辛弃疾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②烟冷。大都一点宫黄③,人间直恁④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注]①木樨:桂花。②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香气浓郁。③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④直恁:竟然如此。这首词的首句有什么作用?(3分)误区点拨:忽略回答点题,不知道回答对人物形象的特征概括。答题示范:照应题目,点出“回忆”(1分);写出少年的豪爽旷达(1分);由此引出对吴江桂花的回忆(铺垫)(1分)思维提升:参照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中的首句回答必答内容。这类题是针对诗歌开头发问,因诗歌开头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联系各不相同,因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时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有时照应题目;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作用”,还有“作用特点”“好处”“效果”等。2、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庭徐燮钧秋庭在夕凉,屋角微风飏。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茶烟穿绮井,入语出新簧。醉里闻吴咏,翻疑梦故乡。简要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误区点拨:没有理解每联内容,概括能力较弱。答题示范:点明时间地点,以写意的笔法入诗,以“微风飏”点明秋意;描绘秋的意象,丰富秋庭内容;融入人的活动,融情入景。思维提升:“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1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误区点拨:手法分析不仔细;对题目理解缺乏最基本的判定。答题示范: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思维提升: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艺术效果。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卢照邻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误区点拨:“反衬”答不出来。有的同学答出手法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答题示范: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思维提升: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