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总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部分学生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到高中后第一学期成绩下滑非常大,有的甚至出现了四、五十分,更有厌学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初高中德衔接没有做好。以下是我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一、数学知识的变化:1、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都很抽象。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每步都应该怎样做。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3、知识内容剧增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二、学习习惯的变化1、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不会巩固所学的知识。2、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3、高中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初高中的衔接对我们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走入高中数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