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刘统计,来自东风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这一节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我的说课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天气,气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会对今后的学习由较大的帮助。本节课由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复杂多变,但有章可寻,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现象来展开。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含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农谚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模拟天气预报活动,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三、说教材重点、难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技能,所以他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天气符号的应用四、说教法、说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多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运用分析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诱导法、师生交谈法辅助讲述,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1、探究式教学2、创设情境教学3、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已有知识存在的问题1对天气阴晴、冷热、风雨等现象直观感受多对总结出的天气的两个特点认识很少2都收听或收看过天气预报对更进一步的卫星云图、天气符号知之甚少3学生对地理探究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学生自我创设情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有关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2、角色扮演学习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视频导入课堂。目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使他们能够产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而且视听冲击力强,它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从而在各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来了解天气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以下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做好铺垫。2、怎样描述天气及天气的特点:(1)、如何描述天气?这是本课中的第一个教学重点。我从日常用生活入手,给学生展示了几组代表天气阴晴、风雨、冷暖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后总结出图片中所反映的天气状况,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结论(阴晴、冷热、风雨)(2)、展示问题:襄樊近期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呢?此时此刻,襄樊和北京的天气一样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天气”及天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时,要及时指正错误并适时适当的进行总结。利用天气“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我们的关系。”结论: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同时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利用天气“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我们的关系。”3、天气与我们的关系:首先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几组图片,结合图片让学生思考,在这些情况下你希望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