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导入(转)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即要掌握导入的艺术。课文导入没有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一、设问导入就是教师一开讲就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提问题上来,自然导入新课。教师可就文章的内容发问,可就文章的语言特色发问,可就文章的特点发问,也可就文章的作者、背景等发问,但所提问题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教学《祝福》,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学生答出祥林嫂后,再问“祥林嫂是自杀的还是他杀的”。这样,此问一出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二、引用导入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导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出示诗句——“长板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在学生归纳出该诗的内容——“张飞在长板桥吓退曹兵”后,再问学生张飞退曹兵靠的是什么。学生答出“勇猛”后,教师再出示另一首诗——“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国虎狼兵”。学生归纳出该诗的内容——“烛之武退秦师”后,教师再问学生“他退秦师靠的是什么”。学生答出“智谋”后,教师再这样引导:“烛之武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退了秦国的虎狼之兵。今天,我们就学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领略一下烛之武的外交风采。”三、故事导入中学生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趣事、佚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拿来主义》,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正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道:‘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对于继承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一定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进而深入课文认真学习。四、背景导入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文章总要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开讲时教师有必要介绍课文的背景。例如,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挂出刘邦、项羽的进军路线图,这样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之。当时,项羽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兵仅十万,驻扎在霸上,项羽击破刘邦易如反掌。刘邦为避免自己全军覆灭,只带一百多骑兵到鸿门赴宴向项羽解释。于是,就在宴会上展开了一场紧张复杂而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下面,我们就看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笔下是如何描写这一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军事、政治背景,还可以使学生带着悬念,抱着为刘邦十分担心的心情去学习课文,进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提高。五、描述导入就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他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一种吸引学生亟待接触课文的诱惑力。例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读诗,就是品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