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周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由于《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重点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与雨水对比,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因为三个例子浅显易懂,我就让学生分三种形式学习,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会”,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是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整节课是想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到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游览了一番,见到了一块状如玉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洞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①生:“接连不断”。(点击词语)我知道了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师:说得真好,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②②生:从生:从““总是滴在一个地方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可以看出水总是滴在了一个地可以看出水总是滴在了一个地方,长久以来从来没改变过,目标专一。(板书:目标专一)方,长久以来从来没改变过,目标专一。(板书:目标专一)师:说得真好,你读读看?师:说得真好,你读读看?③③生:从“生:从“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我感觉我感觉到时间很长很长。到时间很长很长。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还有谁也从这里读出感觉来得?还有其他同学也找这句话的还有谁也从这里读出感觉来得?还有其他同学也找这句话的吗?吗?生:我觉得水滴长久以来一直朝着一个目标不停止,不放弃。生:我觉得水滴长久以来一直朝着一个目标不停止,不放弃。师:你说得真好,你也能读的很好吗?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师:你说得真好,你也能读的很好吗?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④生:从“生:从“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我感受到我感受到水滴不管时间变化,环境如何变迁,有什么困难,它总是不害怕,不后退,坚持到底,从不放弃。师:“锲而不舍”指什么?“日雕月琢”又是什么意思?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这就叫“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这么微弱的小水滴,一直滴呀,滴呀,绝不后退,绝不放弃,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段话读好吗?原来水滴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把一块大石头滴穿,那么我们常见的雨水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力量大,速度快,可为什么下雨之后地上却没有洞呢?(因为他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3、师引读:是呀,虽然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生读第二段)4、其实,“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师:这里的“顽石”指什么?(就是生活中的困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