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关于教学机智,在一线教师中间流传着几种十分有害的偏见。一是把教学机智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临场快速反应。事实上,教学机智虽表现为教师灵感的瞬间闪现,但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情感态度、知识水平长期融合的产物,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境界。教学机智是一种大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经年累月、点点滴滴汇聚的结晶。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才能在与教学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培养起自身对教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自信心,教学机智的迸发才会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行为。二是认为教学机智是“万能钥匙”,可以解决任何教育难题。教学机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学现场性,它产生的诱因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教师的临场反应既与其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密切,又与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学习活动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同样的临场教学反应,此时此地面对这班学生,会是“妙手一着”;彼时彼地面对另一班学生,则可能变成“昏招一步”。所以,指望着教学机智来“救一切场”是不切实际的,那绝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踏踏实实做事、不用心工作的借口。作为教师,还是应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认真仔细地研究学生,精益求精地预设教学过程,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样,教学机智才会在“教学意外”不期而然的时候适时出现。三是认为教学机智只是一门技术,与个人的教育思想水平无关。事实上,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缺少教育思想的润泽与引领,把教学机智看成是固定的知识去记忆和模仿,单纯为了获得教学机智而学习教学机智,教师最终只能习得一些没有实战效果的“花拳绣腿”。“我们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当教师的教育思想日渐深邃和精湛,教师的教学洞察力必会随之发展和提升,碰到“教学意外”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剔除干扰切中要害、超越常规产生创意,从而真正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这正如马克思•范梅南说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养成与儿童交往的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因此,一线教师在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以下几点是必须尽力遵循的。没有唯一,适合最佳。教学机智本质上是一种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即时行为。优秀教师的做法固然值得学习借鉴,但并非“无往而不胜”的利器,生搬硬套很可能会造成弄巧成拙的局面。每位教师都应该相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更好的做法其实“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灵性捕捉,理性挖掘。“教学机智是不能事先计划的——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教学事件的敏感性,同时还要拥有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偶发性事件的智慧。在经历了教学机智自然迸发的过程后,教师须及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审视与提升,以使这种偶发性事件对教师后续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强的联动效应。且行且思,行思不止。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反思,我们就能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反思,我们会减少行为中的盲目和冲动,增强我们行为中的目的性和正确性;通过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我们获取教育最本真的意义。如果能根植于实践中不断地历练和挑战自己,勤于积累,乐于反思,每位教师都有极大的希望成长为富有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