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了,学校就好了!林西县五十家子寄宿制小学赵永建一次外出学习听到韩主任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牧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让儿子安静下来,忽然看见身旁的一本杂志,灵机一动,扯下了封面,这是一张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图。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块,然后交给淘气的儿子,让他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允诺如果拼好了就给他一美元。父亲以为这件事足够儿子忙乎一阵子了,可是才不过十分钟,就响起了敲门声。儿子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正是他从碎片中拼起来的世界地图!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很是得意:“我先按人像来拼碎片;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不错,人好了,世界就好了。教师好了,学生就好了,学校自然就好了。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发展,课改的推进都需要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成长仅是成功办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成就事业和人生的根本途径。如何立足校本实际,创建学习型教研氛围,落实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值得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扩大内需,自我提高。教师自主进行学习,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最有效、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然而纵观校园内外,教师能把“品一品文学名著,读一读教育专著”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能有几人。多数教师在校本培训活动中都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有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内部需要,各种培训才能成为一剂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的良药。扩大内需,促进自我提高。关键是如何“扩大内需”?由于社会地位及待遇的诸多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降低,职业倦怠产生,专任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体会不到做教师的快乐。没有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更何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扩大教师对学习培训的内部需要。一方面是教师,积极调整心态,认清当前教育形式。很多事情凭我们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社会,我们只有去适应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知识体系的更新,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近几年,大学生不断充实进教师队伍,教师的铁饭碗也终将被打破,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预期临时抱佛脚,不如提前来修行。另一方面是学校,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能让教师感觉被赏识和认可,只有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应有的赏识和认可,教师在教学中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才能感受努力的价值,进而产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需求,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终实现自我提高。二、专家引领,指点迷津。书法爱好者在练习写字时,有时练习一个月甚至一年进步甚微,但若能得名师指点一二,即刻便能有所领悟。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是一样,得到教育教学专家的引导和点拨,会让人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所谓“专家引领”,就是在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下,教师在专家的帮助指导下梳理自己课改的理念,引领自身的教学行为。获得专家引领主要由以下几个途径:第一,请进走出,辐射全体。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组织教师与兄弟学校进行业务互动和交流;聘请业务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课堂指导。都能有效地提高业务素质。第二,网络学习,音频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继续教育、骨干培训、国培计划,选取优秀的音视频讲座供教师学习。第三,校内骨干,以点带面。发挥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以骨干教师的经验做法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三、同伴互助,结伴而行。同伴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名新教师在什么样地环境走上讲台,往往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即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阅读、讨论、示范、切磋等活动,达到互相学习,改进教学共同成长的目标。分为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形式,如我校组建的备课组、师徒结队等为组织型。同伴互助的方法一般有交流、合作、帮助三种形式。交流是同伴之间针对某个研究任务或热点问题,进行的讨论、切磋、研讨。教学实践表现为教师之间对教材解读理解的讨论;对某个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