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夏坝中学“问题教学”指南杨修之死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设计人谭春灵校对审核时间2011、11、20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脉络和叙述顺序,简要概括事件要点。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5、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核心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和叙述顺序,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拓展问题: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问题生成1、学生预习内容:(1)给加点字注音:鸡肋主簿恶之半晌佯惊恃才放旷曹丕伺察叱曰高阜骤拈弓搭箭(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A、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C、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D、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3)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各个小故事。(4)走进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水浒传》)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2、预习后提出的问题:二、问题探讨: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翻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有着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惨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关注杨修的命运。2、故事发生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到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检查预习情况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曹操、杨修。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环境:战场。(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判断的?文章围绕着哪句话在写(线索)?插叙。文章第四段和第十段的提示语。文章围绕着“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身死因才误)5、分小组思考讨论问题:(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文中的六个小故事: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事件心理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愈恶之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曹植出城大怒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私解“鸡肋”怒杀杨修(2)细读课文,从杨修和曹操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什么性格特征?杨修:聪明,恃才放旷。具体表现: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是个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的人。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3)你们通过学习、分析七个小故事,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