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还在每组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万遍,其义自见”正是对多读的充分体现。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内在动力。而阅读则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一年级只要孩子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文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逐句逐段读懂文章,而且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逐渐激发出来。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