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1VIP免费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1_第1页
1/44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1_第2页
2/44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1_第3页
3/44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龚条枝目录第一讲:让数学帮你理财第二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第三讲:电冰箱温控器的调节——如何使电冰箱使用时间更长第四讲:神奇的扑克------杨政第五讲:对称——自然美的基础第六讲:对数螺线与蜘蛛网第七讲:斐波那契数列第八讲:分数维的山峰与植物第九讲:蜂房中的数学第十讲:龟背上的学问第十一讲:Music与数学A股诞生亿万第十二讲:e和银行业第十三讲:几何就在你的身边第十四讲:“压岁钱”与“赈灾小银行”第十五讲:建议班级购买一台饮水机第十六讲:巧用数学看现实第十七讲:商品调价中的数学问题第十八讲:煤商怎样进煤利润高第一讲:让数学帮你理财某银行为鼓励小朋友养成储蓄习惯,提供一个颇有心思的储蓄计划。参加者除可有较高年息优惠外(见附表),更可以特价换取手表一只。先不论以低价换表是否真的超值,但这种宣传方法颇具心思。手表与户口连在一起,正好意味着利息随时间递增的关系。储蓄计划优惠年息一览表每月存款(港币)$1,000存期(月)每年复息利率到期存款(港币)利息(港币)到期本息金额(港币)9121518246.625%7.125%7.375%7.75%8.00%9,00012,00015,00018,00024,0002524737591,1462,1069,25212,47315,75919,14626,106银行的宣传小册子更注明十一岁至十七岁小朋友已可开个人户口。这群“准客户”大致是接受中学教育的适龄儿童。无论有兴趣参加与否,总希望他们或早或迟懂得储蓄计划背后的数学原理。这个储蓄计划是以每月存入定额存款来计算利息,而存款期限愈长,利率则愈高。为了更有效理解表中“到期本息金额”如何计算出来,且让我们设为每月存款的金额,而则为月息利率。月息利率是由“每年复息利率”除以12而来的。譬如说,存款期限为9个月,从表中得知每年复息利率是6.625%,因此月息利率为6.625%÷12,即约是0.5521%。存款1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存款2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存款3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余此类推,存款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应为:为了简化这数式,设。因此,括号内的数式在数学上称为等比级数(geometricprogression):首项(firstterm)是,公比(commonratio)亦是。利用公式,我们便可把的数式写成:。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公式找出表中第一行的“到期本息金额”:,代入数式,(准确至最接近的整数)表中其余的“到期本息金额”不如留给你算算,看看表中列的数字是否有错误吧。第二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一种商品售价为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1)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注意对n的大小要有所考虑)(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分析:(1)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买100件,需要花220元,当时,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件(即),当时,这人买了这种商品的件数为(100+)件,即件(2)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即或,显然方程无解。解另一个方程得n=500。二、活动2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教师指出: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弄懂它们。然后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1)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2)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由学生分组合作解答:(1)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元则:(1+10.2%)x=3587解这个方程,得:x3255因此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2)因为2006年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20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即:%=240.87(元)三、活动3布置学生运用活动前的准备的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分组进行如下实验:1、将直尺的中点置于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2、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尺子还是保持平衡。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