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中“应对”礼节的探究南宁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蔡小梅自古我国就是礼仪之邦,“应对”礼节极其讲究。应对即指待人接物礼节。《林黛玉进贾府》处处体现这一礼节。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礼节,就是很好的“应对”教育。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引导探究。一、从进入之门看“门”之基本礼节设问:黛玉进贾府走哪个门?为什么?依据课文内容,学生不难找出是走西角门。但为什么,学生难以回答出正确答案。于是老师补充古代走“门”的规矩。贾家是一个世袭官职之家,所以宁荣两府自然是很显赫也很有规模。这样的家庭,门应该是很大的,也很多,其中正门不是每个人来都能走的。林黛玉是外甥女,是来依靠外婆家的,自然级别不够走正门。只有在迎接贵重宾客或者大礼节的时候,才会大开正门,比如元春省亲,可卿出殡。总结:这就是规矩,是大家礼仪,是“什么人走什么门”的规矩。当然现在“走门”的礼节已没那么讲究,但迎客送客,关于“门”的礼节仍很讲究。客人来应主动开门迎接,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老人,应到楼下迎接;送客时,把客人送到门口外并说“欢迎再来”,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老人,还应视情况需要,帮助其下楼上车,再与之道别。不可刚和客人道别,马上就转身进门。更不可客人后脚刚跨出门槛,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如果我们是客人,则要进屋前先轻敲门,告别时轻带上门。这是关于“门”的基本礼节。二、从拜见先后看拜见之礼节设问:黛玉入了贾府,拜见了哪些人?有没有顺序之分?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疏理出先在荣国府正房大院拜见贾母,再到北院贾贾赦院拜见贾赦和邢夫人,最后来到荣国府贾政院拜见贾政和王夫人。由此可知,拜见并问候人时长者或尊者为先。因此我们回到家,应先主动问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如果家里有客人,理当先问候客人,再按顺序问候其他人。出门道别亦如此。三、从用餐入座看座次安排之礼节设问:黛玉在贾母院用晚餐,从座次安排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原文: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根据原文学生画出尊位顺序及座次安排如图1。启发:贾母为长者,在贾府处是至尊,故作为主人陪客;黛玉初来乍到,作为客人理应其左边的尊位;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由大到小分别次之。再引导学生联系《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图2但现在稍与国际的“尊右”接轨后,待客的座次安排稍有变化。师生整合形成图3.启示:我国古代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所以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传统,在现代交际中还要兼顾到遵守国际礼仪。四、从前后话语看言辞之礼节设问:黛玉来到贾府,行动上可谓是“步步留心”,言辞上也是“时时在意”,留心她对读书这一问话的回答有何不同?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原文: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说是“只刚念了《四书》”,后回答宝玉“不曾读”,前后似乎矛盾,细细口味,方嚼出其中的“应对”智慧。“只刚”表明念得不多,表现她在长辈面前的谦逊,而后来回答宝玉完全是遵从贾母的“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心理。可见,尊重长辈还要体现于言辞上,不忤逆长辈,更不说那些挑战长辈心里底线,激怒长辈的话语。“应对”应从进门或出门那刻起,行动上尊重他人,言辞敬重他人,做好了这一言一行,才现其人格魅力。愿同学们成长为极富魅力之人。附图主陪:贾母①黛玉②迎春③探春④惜春图1图2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