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一.教学要求的正确定位(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关于科普短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科技作品基本上都是说明文,以推广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阅读科技说明文不外乎理解内容和获取信息两个目的。阅读时应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的道理),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着眼于整体感知,了解作品的内容要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传达出的科学精神,从作品中学到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理解内容可借助逻辑常识:第一,要了解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第二,要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以下五种关系:①同一关系②属种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二.教学设计的反思1.科普短文的阅读教学的低效。科技说明文阅读检测一直未曾中断,已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题型。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比较重视科技说明文阅读,但是,学生却最不感兴趣,阅读效率更无从谈起。【主要表现】教学目标的无序性。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纳,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二年级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再看高中一年级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缺少可操作性的弹性标准是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应对策略】一是要突破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从现代阅读观来看,所谓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行为过程,它要求读者运用信息学、语用学原理迅速准确地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是一个输码——编码——解码的过程。在以往(或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众多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一堂课,既有读又有写,读中仿写,写中思读,似乎是完美的结合,但事实是读不深读不细,写不像写不真,两败俱伤。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树立阅读课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筛选提炼信息这样的观念,消除一直以来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本位,尤其显得重要。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任务,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