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语文园地”课教学引发的思考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的教学流程:1、板书内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节气和播种的关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时间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自然现象和天气的关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动物和天气的关系)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动物和天气的关系)春雾风,夏雾雨,秋雾阴,冬雾雪。(时间、自然现象和天气的关系)2、读谚语,并说出前后的关系(略)3、你还能说出哪些谚语。4、自已背一背。这节课的教学,是否出现了《使用实验教材慎防几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1第四期)一文所列举的“倾向之一:人文性泛化了,工具性削弱了”的倾向呢?听完这节课,再看这一课堂教学流程,引发了我下面的思考: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一学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二学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三学段)。二、怎样进行积累?一句话,通过阅读进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就阅读中积累什么、积累多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该如何处理?教学的侧重点该放在哪儿?应该怎样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的前提能力,我认为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突出以下几个环节:1、读背:(积累语言);2、说:体会(语言的源头,练习运用);3、感:归纳(体会语言与生活的关系)4、悟:感悟劳动人民的伟大,明白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爱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良好品质,养成爱观察、爱归纳、爱语文、爱学语文习惯,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