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掌握课外文言文做题的方法,提高迁移阅读能力。•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3、养成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一、考题探究中考课外文言文考题回放晋文公攻原(2015年)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本题分数: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本题分数:3分)•祁黄羊去私(2014中考)•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答:﹙2﹚考向解读:•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必考试题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2014年由附加题放到阅读题。•1.从试题的难易度上看:•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放在阅读板块考查,试题难度相对降低。•2.从涉及的考点上看:主要围绕三大考点:字词理解,文言翻译或断句,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分析以及对文段内容或文言短文的大意、主旨的理解)。•3.从考查的题量上看:3小题,分值为9分。•4.从考查的题型上看:2道非选择题十1道选择题•5.从文本的选取上看:多为200字左右的短小精悍,生动浅易的文言文,•力求以叙事为主,有一定故事性。例题演练:•祁黄羊去私(2014中考)•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答:解题步骤及技巧:一、速读全文,了解大意(1)、快速阅读文后的题目(2)、仔细分析文章标题(3)、结合注解速读全文二、紧靠题目,认真答题翻译1、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换、删、补、调(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词语。(2)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汉语词汇。(3)删即删除不需要翻译的虚词。(4)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成分。(5)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2、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