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罗贯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2、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解决办法: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四、教学思考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六、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课间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一)导入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1(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二)释题《失街亭》1、谁失街亭?(只要相关即可)2、街亭为何而失?(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三)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请同学们阅读S1-4,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1、岂一街亭不能守耶?2、笑“丞相何故多心?”3、笑王平“真好之见……片甲不留”4、笑司马懿胆小(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纸上谈兵、目中无人)师:马谡真的一无是处吗?提示: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总结:评价一个人要全面。诸葛亮(语言情态)1、“智绝”非是空谈,它在文中可有体现?(1)对应马谡的轻敌,诸葛亮是如何看待与安排的?①三嘱(第一节)②三思(第二节)生归纳:小心谨慎、知己知彼,机智多谋(2)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应不仅只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他还更应该料事如神,这在文中可有体现?2③听司马来犯,断取街亭(第一节)④接图知糟(第七节)生归纳:(3)作为一方统帅,诸葛亮还有哪些特征?勇于自责:吾之过也(第七节)遇事不慌:稳撤汉中(第七节)赏罚分明:第八节2、诸葛亮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这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学生讨论)明确:有,在斩马谡这一情节中,表现在“三哭”上。一哭(挥泪)——伤心之泪二哭(流涕)——无奈之泪三哭(大哭)——悔恨之泪(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是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是有很浓人情味的感情丰沛的诸葛亮。《失街亭》既写了他用人的失误,也写了他的勇于负责与有情有义,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四)练习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也是《三国演义》中常用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讲义,阅读邓芝到东吴的一段说辞,分析其形象。(见讲义)3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我们描写人物的一个常用方法,请同学们看几句话,揣摩其人物性格。(见投影)(五)古为今用街亭已失,英雄已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是吸取经验和教训,同学们从这两人的身上,能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