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有许多有效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例如: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体验、情感变化;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改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改变学习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下面我说第一个想法,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术界的解释并不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也就是说,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主体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和取向。这些行为和取向,可以受制于外部客体,根据客体的指令,被动、机械、孤立地作出反映;也可以来自主体内部,根据学习任务,主动、积极、合作地进行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学生个性等差异,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的、“万能”的。应当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方式,要辩正对待,有些方式应加以保留,有些应加以改变。学习方式与学习任务有关,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如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采取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由于受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心的影响,我国数学教育过去偏重于讲授与练习。高中学生学习数学,被动接受、记忆、训练的方式,学习主体单一,课堂上往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一信息交流。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简单,理解浅、探索少、依赖性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就是:记忆、练习、做题、考试。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习被赋予新的含义与功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因此,除了接受学习之外,操作、调查、查阅、实践讨论、设计、观察、猜想等也是学习;除了练习、习题之外,报告、资料整理、论文、设计方案等也是作业。除了认知方面的发展外,情感的发展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由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更准确地说,应该由过去的简单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综合的、多元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设计、安排,主体主动参与,而不能完全由教师安排、设计。传统的课堂学习完全由教师驾驭,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示范、巩固练习、总结、作业等等,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为学生主动参与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第二,要改变学生,要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单一的接受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探究,经历数学的发生、发现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研究方法。第三,要改变个体单一学习的局面,促进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比单一的师生对话要多。(2)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什么叫做主体?所有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师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研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要变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过程、关注探究,引导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