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做到“快乐”有的老师也许会说:“音体美课程本来就比语数课趣味性强,我们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总不能把语数课上成音体美课。”难道数学课堂就没有快乐吗?数学课堂快乐就没有质量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快乐”才能“高效”!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激趣导入,奠定“快乐”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想方设法的制造了“快乐”。老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导入;采用了童话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导入。这些导入的方式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奠定了“快乐”的基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语数老师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要善于寻找“乐子”,让他们“乐学”。但切记导入要为后面的新知学习起到铺垫孕伏的作用。2、尊重学生,营造“快乐”氛围。新的师生观提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我们教师不能高高凌驾学生之上,而应该蹲下身子和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多一点关爱,而不是歧视。这五位比赛的老师对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他们的语言亲切童真,教态随和自然,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中肯。激励的语言、鼓励的方式自然多样,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氛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3、挖掘素材,体验“快乐”过程。“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快乐素材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源泉。如何挖掘“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我们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5、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转变。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例如:张老师带60元钱,买了7支钢笔,每支8元,还剩多少元?”这样一道例题时,就把例题改编成“张老师到商店买‘六一’儿童节活动奖品,准备买7支钢笔,每支8元,只带60元钱够买这些钢笔吗?”由于改编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应用60-7×8=4(元)进行比较外,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用60÷7=8(元)……4(元)和60÷8=7(支)……4(元)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60元钱够买每支8元的钢笔7支。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6、灵活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调,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