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主体地位,坚持自主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切实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学生从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素质教育是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看上去气氛热烈,好像学生都在参与,可长期下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必然妨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变“以师讲为主”为“以生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适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必须的学习任务变成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使学生乐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去做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儿童的共同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孩子的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小猴子下山》一课,学生自读两遍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我就组织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裁判。结果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发现了问题。如:课文中有一连串表现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掰、捧、摘、扛”等,起初学生不太理解,可通过其他同学的表演,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另外,小猴子三心二意的性格特点也随着学生的表演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人人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其效果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要好得多。三、解放学生的眼,让他们去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观察中,学生往往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获得对事物的感知。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眼,提供足够的观察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观察中发现新问题,理解新知识。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引导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是解决识字难的捷径。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感到好奇,我就利用这份好奇心,试着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字形,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问:“这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再看一看这对双胞胎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呢?”通过观察他们又会发现下面一个“夕”的第二笔横折撇长一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很快又认识了“朋、双、比、回”。又如“辩、辨、辫、瓣”是一组形声字。我首先请学生观察,寻找他们的异同。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发现,他们都是左中右结构,前三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相近;声旁相同,形旁不同。另外,让学生多看书,凡是课本中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提示思维途径,教给学习方法的内容,只要学生能读懂学会的,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四、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语文课要营造一种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因为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实践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可以个体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也可以朗读、表演、背诵、习作等,让学生在说中深刻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五、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探究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因此,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求知。一是解放学生的作业空间,变单一类型的作业为多样化(如:朗读作业、画画作业、手工作业、想象作业);多层化(基础题、变化题、综合题),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激情。二是要解放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