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复杂,然而所谓艺术家,不是要去还原,而是要通过事物来创作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乔治•莫兰迪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一生孤寂、平凡,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用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他一生没有娶妻,可以说没有爱情,唯一有的就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这是一位画僧,甚至一位苦行僧。“我从来过的都是一种非常安静而隐退的生活……我唯一希望的东西是获得平和安静,以便工作”。正如莫兰迪自己所说,看他的画时,人会不由得全身心地安静下来,直透人的心灵。这种安静,在莫兰迪看来是随意摆置的各种方向的笔触。在整个画面中,力量相互制约、相互抵消所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是莫兰迪随意组合坛坛罐罐后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的画中,几乎看不到鲜亮的颜色,有的,只是那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一切不张不扬,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1964年,当他去世的时候,意大利画家莫兰迪(GiorgioMorandi)被普遍认为是同代画家中的最杰出者。然而,那些让莫兰迪闻名的画作们却明显没有任何宏大性。人们通常认为,有重要文化表现力的艺术一定是豪华的,甚至这一思维定式已经变成了一句格言,“艺术就该奢侈”。而在多大程度上,莫兰迪的静物画颠覆了这一定式?他曾说过,“我本质上就是一位专画静物构成的画家,我的画作交流的是宁静和私密感。我最看重的,是情绪”。情绪,是作为一位绘画中的苦行僧的内心的绽放,是一种属于画者心底最深处的神圣之地。它并不奢华,却仍旧高贵伫立傲视群芳,它并不张扬,静静似溪流缓缓诉说。见过莫兰迪在画室作画的人都说过,莫兰迪在画作开始时,会涂一些鲜艳的色彩,后来,再用一层颜料涂覆盖上去,以便让画作产生某种“内部生发”的暖意。在那些看似白色的瓶罐中,隐藏着丝丝暖意。我想,正是有着这样的绘画过程,才能让我们理解他这些画作里总具有的那种不易察觉激情,好似掩体下的血脉搏动。忽然就想到,奈良美智的作画方法和莫兰迪似乎有些相像,在他们那些冷感色下都埋藏了鲜艳的色彩,画作流露出的也都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情绪。不禁再次觉得,莫兰迪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东方情韵时刻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应该透视出一种生命的“透明性”,朦胧意蕴之美。有的时候在看muji的产品,会觉得较为呆滞,又有一些东西色彩太过偏激,使人不适,这或许就是快速消费的结果:透明感的呈现,却单调而无聊。而莫兰迪集中精力描绘那些相同的东西,不断地修改结构,柔化色彩,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捕捉“光”的简单美,从而创造出一种近乎抽象的、取消具体形象的精致绘画。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捕捉生命所本身具有的“透明性”,莫兰迪的作品流溢出一种使人温暖的、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的真诚。这就是莫兰迪,平凡的艺术家,平凡的事物,却用着平凡的画笔演绎出不平凡的温情。喜欢他那法国最美丽的灰色基调,更喜欢他那灰色基调里透露出的点点鲜明。他当了一辈子修士,宁静而单一的生活使他能够开始去思考一种属于安静的累加效应。我们,忙碌奔波在世俗中的消沉者,麻木乏味到呆滞的疲惫者,在看了这样一位拥抱生命,点燃温暖的艺术家的作品后,或许能够拾得勇气。“即使在一个简单的题材里,一位伟大的画家仍然可以实现让我们即刻产生感动的情感强度和视觉庄严。”就像每天夜晚时,只有白花才会反射幽暗的天光一样,莫兰迪的这些画作一定会让你体会到当初莫兰迪绘制它们时的那种安静的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