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VIP免费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_第1页
1/2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_第2页
2/2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我经常遇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有什么样的新方法?有什么样的新模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常常无言以对。新课改到底要改的是什么?是方法吗?是模式吗?我以为都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只有没有使用好的方法,只有用得不恰当的方法,而没有什么新方法,更没有什么新模式。语文教学从来没有模式,一旦有模式,就不是语文教学了。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如果大家都热衷于新形式、新花样和新手段,则必将陷入又一个新的歧途,绝不会有好的效果。我认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倡导三个“回归”:第一,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视积累”的传统。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强调“举三反一”。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一学期最多30篇,一学年最多60篇,三年最多180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试图以少胜多,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现当代语文教育之所以“少慢差费”,就是偏执于“举一反三”。越强调“举一”,越必然走向分析,走向“深、透、细”;越强调“举三”,就越走向积累,走向博览。记得洪镇涛先生曾经提出过“吞下去”的原则。中学阶段如果能积累丰富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之后,提笔为文,就可轻而易举地做到辞义畅达,文从字顺。那些语文素质好的,似乎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较多地读了一些课外书籍。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语文水平就高出别人一大截了。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第二,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功夫”的传统。语文教育毕竟是“言语”教育,紧紧扭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的学科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斟酌、推敲、鉴赏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着辉煌的历史。“味儿”是事物具有的某种特性。“语文味儿“就是指语文课区别于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政治课等其他课程的特性。“语文味儿”的外在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就是语言文字。判断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味儿,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第一,品味语言文字,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和富有表现力,让学生尝到语文味儿。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推敲、琢磨、鉴赏,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工夫。语文课不能漂浮了,要在那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驻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要品味“味中味“,流恋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例如,有位老师教王安石《泊船瓜州》不让学生去领悟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不去体味那尽得风流的“绿”字,却介绍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用大量篇幅讲述王安石的变法,要求学生回答他的家在哪儿,他的心情怎样……这就完全失去了语文味儿。第二,注重读写听说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第三,形成言语交际的良好环境。文本解读是言语交际的基本话题。围绕着课文的理解是对话的基本内容。如果对话的内容离开了文本,“栀子花,茉莉花,四处扯野棉花”,就完全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谈到这里必然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原则。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赞同一种观点,即:“人文”、“人文精神”的真义不是“思想教育”。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人文”错误理解成了“政治、思想、情感、人格、课文内容”等等的“教育与熏陶”的涵义。“人文”、“人文精神”的本义与真义是人性、真实、自由、多元。许多人口头喊的是“人文”、“人文精神”,内心理解的、教材与课堂上实行的,却是几十年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可能使语文教育“泛化”,使语文教育失去自身,承担语文教育本来不应承担的负担。我们应倡导“文就是道”。不是文以载道,其实文本身就是道。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深深凝固了那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道”,不可能脱离文本、脱离言语而纯粹存在。《诗经》拙朴自在,《离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