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问:大家最近一次购物是什么时候?你都买了些什么?拿什么买的?(学生会列举各种生活必需品→用钱买来的)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老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带钱的同学请拿出来看看,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一)、货币的本质(板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家刚刚列举的这些书、笔、电脑、衣服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大家买东西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价格合理、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为什么呢?因为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进入历史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看看那时人们所需的物品是如何获得的?2、货币的产生(板书)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可以让五个人来模拟交换场景)。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布帛、牲蓄等。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不易分割;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便。人们就要找一种易携带、易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的东西,大家看看什么东西有这种优势(金银),于是金银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第1页共4页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3000元。2016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3000元,说说你的打算?【学生答1】交给父母【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他的机会。【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问题】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3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2200元。【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