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小展的思考颜淑婷回望接触景弘“一三六”高效课堂模式将近两个月的时光,我们这群新进景弘的年轻教师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现在的惊喜和享受,我们在陪着我们的学生一起恣意成长,一起挥洒青春。虽说我们每一步都走的艰辛,但异常踏实和安心,我们也一直在课改路上前行,不断超越自己。对学,在我认为是对子之间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升华,有效的进行合作交流。通过①号同学强有力的组织和监督下,②③同学能够将独学时不懂的、不会的搞懂搞透,并争取提出自己的生成性问题。在过去两个月里的规范培训里,对学环节留给了我很多困惑,通过业务论坛各位老师的投入和精彩发言,让我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1、对学时候的移位和站位应该反复强调,要求共同体必须站到定点的位置上,不得随意晃动和串共同体。教师同时也可运用评价的手段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对此引起重视。2、对学的内容:教师在解读目标和独学时应该将任务具体化、细化,明确的告诉学生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导学案要完成的题目。而且①②③同学应该分工明确,强化和培训①号同学的职责意识,让①号真正成为“小师傅”。对学的内容应该遵从核对答案—解题方法—生成性问题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思考、有收获、有生成。3、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所以对学时候的音量我们认为不用刻意去强求音量的大小问题,只要学生能够适度适当的控制自己的声音,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前提下自然而非常投入并且有激情的讨论即可。4、学生对学时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而言词激烈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呵护,但如果情节严重到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对学、对个别学生有排斥现象时,我们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引导,通过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同学来疏导学生的心理,帮助他重回集体。5、“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时,总会与你所憧憬的课堂有所差异,但只要我们不断的注重细节,及时解决问题并且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幸福,我们在课改路上也能走的越远。6、加强板书的训练。告诉并培训共同体的对学,现阶段争取让每个共同体都能板书,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暴晒在黑板上,并且在后来的小展和大展时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档次。所以这就要求共同体在第一次板书时应该尽量精简和优化板书内容,留出空间在小展时再丰富、再升华。在业务论坛结束后,将大家的成果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发现真的有效,但同时我也出现了一些疑惑:1、从独学到对学的过渡不够自然,总是有小组进行跟风型对学,独学没完成但看见别人都开始对学了就站起来进行对学,跟随其他共同体对学。这回导致对学缺乏质量,成为一种为了对学而对学,无法真正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2、对学有部分学生喜欢钻牛角尖,针对一个从课堂知识引申出来的问题进行“较劲”,耽误了对学的进程和质量。在对子之间进行对学后就自然过渡到组内小展示,小展的目的在于展示学习成果并曝晒还未解决的问题,通过组内集体智慧来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思想碰撞中不断升华,对知识进行总结和生成。1、对学中出现学生打闹、出神和“边缘化”等问题,无法真正融入小展中,对于知识没有思考和生成,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加强对主持人、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的选拔和培训,教师也应该加强评价和巡查,随时掌握学情。2、小展时,重点在于“展什么”和“怎么展”,我们一致认为小展不应该是全盘照搬导学案的答案进行核对答案就结束了,而是应该在第一次板书中进行精讲和优化,在小展时各人发挥智慧,对其进行在丰富。我个人认为在类似于政治之类的文科,可以引导学生将对于此知识点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问题变式和分点提炼补充在黑板上,遵循展答案—方法—生成,并且将自己组内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曝晒以留待老师掌握学情。另外,在小展时,应该培训并强化行政组长、学科组长以及各共同体的①号同学,明确职责和分工,在小展时,行政组长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要做我们学科组长的强大支持后盾。3、充分预设导学案、课堂时间,对导学案上的题目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和预设,最好是一节课预设55分钟,留5分钟时间作为自己的机动时间。我对于小展的思考:1、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