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现代著名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首先我将说我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说明语文课程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借此我将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来指导我本次说课。其次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一板块“吟诵青春”的第二首诗歌。本专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珍爱青春,明确青春的使命。本篇课文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故我的教学重点将侧重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能力,从而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据此,我将把本篇课文授课时间定为1课时。接下来我将具体分析学情首先是学生刚刚学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已经感受到了二三十年代的诗人对于青春的诠释,相信大家对这类诗歌的相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其次从教学对象来看,面对一群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阶段,对“青春”的理解和想象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情感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特点,在教学中,我将用点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去体验青春的激情。我将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吟诵春春、感悟青春上。说完了以上三个方面内容,我将说我的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我将把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一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第二.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第三.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难点为: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好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据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第一为活动体验,第二为品读赏析最后我将具体来说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我将采用“背景导入”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浩劫开始于1966年。两年以后,“文革”达到了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个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这个青年就是食指,他写的诗就是《相信未来》。这样以悬念式的导入新课,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处境切入,紧紧扣住作者与文章标题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快速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其次,我将从“四个感受”来具体研习文本,感受其美第一感受是涵咏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像拿朗诵稿一样拿着教材。读的时候开头是这样:《相信未来》作者食指。这样结尾:朗诵者某某某。朗读出你们自己的名字,开始读。其次是经过初读体验,让学生说说自认为读好这首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明确:1.读准字音2.读准句点3.读出感情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心悟口诵”,著名播音专家张颂教授说,朗诵作品必须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这样以学生自由朗读、师生共同感悟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自然、真切地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二感受是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生找出最打动自己的词语或自己认为作者用得最好的词语,谈谈其语言的魁力。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应该解决的问题:1.“拨开”与“看透”的位置可以互换吗?2.“查封”可否改为“笼罩”?3.为什么用“孩子的笔体”?“孩子的笔体”这一意象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问题式的研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独特的语言美。第三感受是品味鉴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老师先将这首诗朗读一下,然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先朗诵后赏析首先,第一到第三节诗歌写的是:怎样相信未来。主要运用多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