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幽默故事1我可以叫我自己爸爸吗?还是昨天练习课上的故事。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豌豆自交种群中既可能发生显性突变(如dd→Dd),也可能发生隐性突变(如EE→Ee)。两者表现的特点是A.第一代都表现突变性状B.第二代都能纯合C.第三代才能获得突变纯合体D.隐性突变表现得早而纯合得慢答案是选择B。但很多同学反对,认为应该选择c。一大堆的同学在咿咿呀呀地议论着,但我听不清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我让同学们先别急,安静下来,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c。这位同学说:“以显性突变(如dd→Dd)为例来说吧,dd为第一代,它突变为第二代Dd,只有当第二代Dd自交后,产生的第三代中才会出现突变纯合体DD。隐性突变(如EE→Ee)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这位同学说得很是简洁而清晰,他一说完,支持着们立即一阵附和声:“就是嘛,就是嘛,答案就是C!”哦,原来是这样,我知道同学们为什么选择C了。我再次要求大家安静一点,听我说说。我说:“同学们呀,请你们注意,在遗传上,上下两代是必须有亲代与子代的关系呀。”学生们还是很茫然地看着我。我接着说:“如果dd算第一代的话,它发生突变而成的Dd,能算第二代吗?不能呀!这还只是第一代呀!”学生中还是有人没有理解好,急急地说:“怎么不能算第二代呀?怎么不能算呀?”我接着说:“好吧,以我为例吧。如果我现在发生基因突变,仅仅因为突变,我就能自己叫我自己‘爸爸’吗?”同学们一听,哈哈地笑起来了,说:“哦,懂了,懂了!”2“晏子使楚”新说总复习到了第二章的《细胞》的第一节之第三小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道练习题:转录而成的mRNA从细胞核内出来,进入翻译场所,需要穿过几层膜?葡萄糖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需要穿过几层膜?很多学生的答案前者和后者都是“两层”。答案应该是,前者为0层,后者为2层。学生有疑问:“既然有核孔,连大分子的mRNA都能通过,怎么葡萄糖、氨基酸一类的小分子物资却要经过核膜,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呢?”这一问倒是把我问住了,转念一想,不如来个诡辩吧。我说:“对不起,从专业上,我还真的不记得怎么解释这为什么了,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晏子使楚’吗?”(“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同学们说:“记得。”我问:“知道晏子为何偏要从大门进入吗?”生答:“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我说:“呵呵,我看啦,主要还是因为晏子是使者,是信使RNA,是大分子,他不是小分子,所以他理应得从‘核孔’——大门进出!”学生们闻言,也笑了,说:“有点意思,有点意思!”3“戏说”调整期在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中,有关调整期的长短,书上有一说“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有关”,另外还有一道题说:“缩短调整期的办法有:培养条件相同,用对数期的细菌做菌种,加大接种量。”在用生物学纯理论知识讲解后,还是有些学生并不太理解。我只好又使出我惯用的“伎俩”了。我说:“生物有相通之处。微生物象人一样,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有一定的调整期。比如明年的9月份,你们分别到不同的大学里,到了新学校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有些开朗大方的同学往往调整期短点,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调整期要长点,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们看着我,期待下文。缓口气,稍作停顿,我说:“这就是因为菌种不同。”学生们笑开了。再说:“如果明年你们一到一所大学,结果发现这大学里一花一木,一房一桥,竟然与万安中学很是相似,甚至一去上课,竟然有位老师也长得如此的象朱小毛。你们说,这样的话,你们的调整期怎么样?”学生们答到:“那当然是变短呀!”我说:“这就是培养条件相同则调整期可以缩短。”还说:“如果明年你们去上大学,一进北京大学,天啦,怎么我们班上全部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生们暴笑),如此你们的调整期肯定大大缩短,这就是因为接种量大的原因!”学生狂笑不已。4DNA的长度怎么算在一节高二生物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假设1个细菌产生3000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大约由100个氨基酸组成。问这个细菌的DNA分子的长度最小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