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灵感来源欣赏关键词:艺术、灵感、欣赏、创作。摘要:1、田川流,《艺术学原理》艺术活动可分为欣赏和创作,欣赏偏重于内化,而创作更侧重于外化。艺术作品是通过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它是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有机结合体。它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体。它是艺术家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意识情感、审美情操、审美形式,再到创作等高级思维的表现。艺术是从艺术情感(动机)——艺术创作和作品展示——艺术欣赏这样的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精神面貌、身体健康状态和对生活融入的情感等都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产生影响,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艺术作品都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情感,不同的批判。由此我认为艺术欣赏对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有下列影响:一、欣赏是创作题材的来源之一。艺术作品的内容,既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汇入艺术家的知、情、意。艺术作品的题材,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从中概括、选择、提炼后,进入到艺术作品中的某些具体事物和具体人物。题材来源于作者的社会生活,但不等同于社会生活,只有经过选择、提炼甚至虚构后反映到作品中的生活现象才是题材,艺术欣赏是一种艺术生活的活动,它是人对艺术作品由视觉、听觉等感知建立表象,再上升到把具象转化成抽象的艺术原素贮存在大脑皮层,最后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包含了获取题材、加工题材的过程。因为人的思维总是受到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影响,当人对世界事物认识和感知的越多,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积累艺术题材也就越多。艺术家经常欣赏其他人的艺术作品,甚至用临摹、仿造等手法去借鉴他人艺术成果的精华,最终实现再创造的艺术活动。教者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临摹、仿造等方法去吸收他人的艺术精华,如取材的手法,取材的角度等,学为我用。如:我上了一节《奇怪的图形》,在一个班上课时,也不欣赏就让学生画奇怪的图形,学生的作品不能显示奇怪的特性,要么摹课本上的范图,要么画出普通的绘画作品,没有奇怪的感觉,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对奇怪图形建立表象,既便教师用语言描述奇怪的图形的特点和画法,学生对奇怪的图形还是模糊的,而在另一个班我让学生大量欣赏奇怪的图形,通过直观视觉的感受,教者的演示过程,学生知道了奇怪的图形就是把一个物体分割几个部分重新组合或把几个物体的一个部分组合成新的图形,或违反常理画的图形,就是奇怪的图形,因此这个班的作品有新颖感,有奇怪感受。学生通过欣赏去感知奇怪的图形的审美形式、思维方式和美感,去感知奇怪图形的题材内容的选择范围和选材方法。也就是说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可以使学生间接达到“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效果,因此,在美术课中,安排学生欣赏,通过触类偏通,来提高学生创作取材思维能力。在美术史中,记载了大量借鉴前人作品而创作成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二、欣赏能改变对世界认识的理念。社会生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不同的社会形态或同一社会形态的艺术家、欣赏者由于社会阶层、文化教养等各不相同,对于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题材的认识、评价、情感、态度也有可能不尽相同,甚至颇为迥然。物体呈现在我们视觉前有时段性,不同的时段,物体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而学生受情感的影响和活动的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都是白天出去活动,而其它时间很少活动,这就局限了学生对物体色彩全面性的感受,限制了学生艺术创作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画荷叶,大部分学生都画绿色,很少有学生画其它色彩,如黄色,蓝色,红色等,这是因为学生感知少的因素。如果向学生展现出夜色荷叶,早晨荷叶,雨中荷叶,深秋荷叶,晚霞荷叶等画面,那么学生对荷叶画的色调就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彩的画面。这些都是学生认知上的局限性,要改变这种对世界认识固定束缚现象,应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来获得,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性,很难实现。那么只能借助欣赏图片或艺术作品来获取视觉上的感知,感知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