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全等图形》教学案列新区大港中学张奇“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其内容呈现的顺序是:认识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简单应用.对“11.1全等图形”,《课标》虽然没有对此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了全等图形,并在教学中渗透介绍了全等变换的本质: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引导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一个动态的、本质的认识.这节课,从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入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应用“问题情境-----数学活动-----归纳-----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恰到好处,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较好地贯彻了《程标》和新教材的新思想﹑新理念.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如下特点:1.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在这里发现猎物;情境是一个迷宫,学生要在这里寻找出路;情境是一个跳板,学生要在这里飞跃.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心理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观看一组全等图形的生动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全等图形,同学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实实在在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轻轻松松地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继而通过两个三角尺能否重叠的实际操作情境,不仅为后续内容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较好地渗透了平移、旋转、翻折的变换方法,使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的认识.理想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遵循三条原则:(1)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因为数学本身产生于生活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2)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并能将所教学的重要内容尽可能地融入其中,这是因为任何有效的学科教学都是情感在先,认知在后;(3)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做教师的需要去观察与思考的。2.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教材不仅仅作为目标,而且要作为起点,作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并在这个基础上,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我这节课的做法是:(1)提供较为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我较为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过程.如: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后安排了探究性活动和数学实验室,将想与做有机地结-1-合起来,使学生的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只有亲身经历了东西,亲身感受了的东西,才能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这节课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课标的要求,充分展开了对图形的平移和全等图形的认知过程.(2)突出过程,引导探索,感悟学习.现代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慧的增长、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去实现.这节课,我设计了多处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整个教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是在学生的“做”中不断深化的,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同时,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结论的探求,都是在有效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中获得的,而不是单向传输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学习,而感悟学习就是创新学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