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商山早行》案例分析如东县岔河中学王亚琴案例研究的背景:本学期以学习“唐诗宋词”为主,而在本册书中又有不少是羁旅诗,所以以《商山早行》为切入口,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案例主题的诠释: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案例过程的描述:一、明确教学目标:1、体会羁旅行役诗的情感;2、进一步训练学生透过意象把握情感的能力。二、自主学习展示: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2、整体感知读懂诗意3W原则Who即知其人What即论其事主要内容是什么(时间、地点、事情)Why即明其因诗人写作的动机,想要表达的情感三、合作互动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早春晨、鸡声、月、霜、明2、首联中“悲”字有什么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悲”: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悲故乡”:点明题旨3、颔联中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4、赏析颈联中的“明”字。说说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四、展示辨疑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两句诗可分解为六个典型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杨柳岸晓风残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最好的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