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提高策略房贤伟[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了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是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前提。只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地开展。[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心育能力结构及培养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现代社会的学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时期的压力。由于现代教育的特点,尽管在小学时期学生离高考还很遥远,可他们已被动地开始进入紧张的学生活动中,并且由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他们幼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和精神的双重负担。高考的指挥棒不断地指挥着教师、家长与学生,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考试分数为中心,在此激烈竞争之际,各种提高班如雨后春笋。许多教师、家长在片面追求分数的思想支配下,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下一代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教师、家长的压力,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和精神的双重负担,这一时期,他们渐渐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幼稚的心灵不堪重负,反过来严重影响着他们身体、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学习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阻碍作用。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开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长期以来,多数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的培养,多数教师不能做到有目的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进行心理教育。应试者只能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心理教育,不重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造成学生素质片面畸形发展,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常有发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现代健康的途径现代健康的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发育。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剧烈地变化。现代社会的学生是社会的人,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急迫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二、小学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策略(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教师心理整体结构的制约。因此,要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增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高尚的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个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力求做到:1、教师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问题。教师应学会调节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要实际看待教育事业的意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激烈竞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教育事业即崇高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