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对师德修养的影响报纸、电台以及网络报道,教师由于管教学生不当,或者是急功近利,言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自己都不知道;因学生写错而罚抄教科书,违规就罚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做不到一视同仁,不公平地将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对优生“满面春风”,对后进生“冷眉冷眼”,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追求物质利益,把课堂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移到自己开办的家教中进行。以上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光荣形象。给学生和老师心理上带来伤害。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前提,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四化伟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那么何谓师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师德影响如何?我有下面的看法: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主要内容分别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开玩笑说:“自己为学生为学校做了那么多,有牺牲有付出,师德还有问题吗?”南京某小学班主任刘老师感慨地说:“有三种人起得最早:教师、卖菜的、环卫工人。”尽管教师一直以来都是高付出,但是教育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去年我市一小学生不愿写作业,老师批评结果那个女生跳楼。10月17日一名初三年级的男生因为成绩不好,顶撞老师,班主任将其调到最后一排独坐,并罚抄作业,该生想不开服毒自杀。教师猥亵学生案件也屡屡发生诸如此类的悲剧发生后,有人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关系。比如一位患有抑郁症的老师是否能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学生就值得怀疑,他本身就对生活缺乏热情,消极心境占主导地位,他不能保持良好心态,也不知如何去调整心态,那么他又怎么能帮助学生获得快乐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教授对于教师心理问题有着长期的研究,他说:“这些现象均能够折射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只看到师德问题,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有时候的确是师德问题掩盖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师德应该常抓不懈,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师德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据调查,05年上半年,杭州市教科所对30所学校2000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2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07年10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北京100所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云南省也做过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测试结果显示:教师的人格特征在表现出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积极特征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身上诸多消极人格特征——教师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专业技术人员,且至少有30%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呢据调查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施加在教师身上的压力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压力来源主要有:1、学生难教。现代学生的特点:独生子女,户外活动与学生安全,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自私、自我中心,怕挨批评,不爱听批评,教师往往生怕一句话伤害了孩子。3、家长难处: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告状。4、学校难待:工作环境条件差,检查、评比过多,难以应付,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残酷竞争,人际关系复杂。5、教师难当:工作量增加,工时过长,身心得不到休息,生存空间受威胁,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减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欠成就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职业倦怠。6、生存压力:房子,医疗,物价;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性别压力:女性的角色……这些压力犹如锋利之剑高悬在教师头顶上,难免会使教师患有焦虑、自卑、嫉妒、敌对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