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散氏盘记录土地纠纷(一)西周散氏盘它曾是嘉庆皇帝的寿礼,后被六朝皇帝闲置清宫无人理睬本报记者/赵全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院内有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台北故宫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名列第一的是散氏盘。散氏盘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在于它是人们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另一方面,它上面的铭文书法被称为金文瑰宝。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段充满传奇的流传故事。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为周厉王(公元前858——前841年)时期的器物,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庄重华丽。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的铭文字数之多十分少见,文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转让契约,内容涉及西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趣。铭文上说,关中畿内的矢、散二国,边界相连,矢国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财物。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双方议和,矢人不得已,以田地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其断绝交往。矢人派出官员15人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官员10人来接收。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矢人,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然而,散人鉴于矢人平日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学者指出,这场有趣的官司,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周王室实行井田制,然而铭文记载却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已经发生了动摇,王室权力遭到削弱,也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正是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于后世研究者而言十分难能可贵。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进一步考证,矢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