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9二泉映月(第一课时)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徐俊兵212003【课题(学科和年级)】:二泉映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简解】: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阿炳艰难苦恨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形成的艰辛历程,再现了这首不朽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从内容上看,“热爱生活”,应该是“文眼”所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有永恒的生命的,但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有永恒的生命的,也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其中的魅力。从表现形式上看,文章表现出两大特色:一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二是语言精练,排比有力。【目标预设】:1.通过反复的、不同层次要求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中心。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行同音字练习,为学生积累一定词汇。3.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对《二泉映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4.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5.抓住“饱经风霜”一词,指导学生理解阿炳的艰难苦恨的遭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通过反复的、不同层次要求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中心。教学难点:抓住“饱经风霜”一词,指导学生理解阿炳的艰难苦恨的遭遇。【设计理念】:1.讲练结合,注重实效,尝试以教学案(附后)贯穿本节课教学始终。2.“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将文本读通、读顺、读熟,为文字训练奠定好基础。3.力求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设计思路】:1.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生活时空相距较远,因而多媒体的使用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从而加深对音乐及文本的理解。2.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毕竟有限,语文教学的核心还是应该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上。3.每个环节设计一个具有统领性的问题,避免教学语言的重复啰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保证学生书面练习的时间。4.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不能仅仅靠《教学案》来获得,课堂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既是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求真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阿炳,指导读通读顺课文。1.导语: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一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人心呢?你们想听吗?听的时候你能想起文中的哪些词语?(播放音乐)学生说说听了音乐后的感受,或者说说想到了书上的哪些词语?(委婉连绵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教学案中写一写)2.简介阿炳及《二泉映月》(板书课题)3.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1)课件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惠山倔强积淀势不可当享有盛誉……)(2)迅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到生字词和自己觉得读不准、难读的地方,看一看生字表,问一问同学,画出来多读几遍。(3)分组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听的同学注意辨别,准备纠错。(4)适当讨论、纠错。(学生在读词语时易把“倔强”的“倔”读成“juè”、“势不可当”的“当”读成“dǎng”)(教学案)(5)出示以下长句指导学生读通读顺:A.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是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呀!B.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C.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4.自由轻声通读全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作些批注。二、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1.通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投影出示):文章几次写到阿炳到二泉赏月听泉?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从《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这个顺序考虑,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段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