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片区六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备学校:镇江实验学校审核:实验片区六语组课型:阅读授课时间:两课时【教材分析】以热爱祖国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忍痛离开、思念祖国以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料链接】波兰的三次被瓜分:19世纪,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从肖邦忍痛离开祖国时与师友告别的情景中体会其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生字表,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完成看拼音写词。xiāobāngyǒngchàngyōulǜlàzhúbālínàhǎn()()()()()()2、二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意。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3、三读课文,尝试“扩写课题”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1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片区六年级语文教学案怎样的故事?二、课堂助学1、导入: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然后令人惋惜的是才39岁的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对姐姐说的是——板书课题。2、预习反馈重点强调:“悲愤欲绝”的“绝”字义。3、整体感知肖邦为什么在弥留之际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4、合作探究肖邦既然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为什么要离开呢?离别之际,老师为什么把盛满泥土的银杯作为礼物送给肖邦?(1)出示学习步骤:第一步,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同桌小声交流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第二步,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并尝试列小标题。第三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2自然段中特别感动你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2)学生自主学习。(3)全班交流。A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侵略者的瓜分、欺凌,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不得不”的作用(双重否定,在这强调肖邦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也体现了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B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祖国的泥土)C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中特别感动你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教师随机补充:环境描写烘托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伤与愤恨。埃斯内尔:“特地、紧紧地握住、捧着、深情地”等细节描写中饱含的殷切期望。为何送泥土而不是其他,这泥土代表的是祖国。肖邦:“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D练习背诵。三、当堂训练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