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上传:杨文东更新时间:2012-5-1911:33:38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教学实践,现在我校物理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新的问题。下面仅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解决策略,以供同仁们商榷。一、存在的问题1.课堂驾驭难新教法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物理世界这个广阔、绚丽的科学殿堂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领悟科学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要使活动能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在实践中,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个别学生会趁机起哄、大声喧哗,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有些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又会回到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穿新鞋走老路”。2.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3.教师“角色”的错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为凸现学生主体,以为要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二、应对策略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⑴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学习方法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⑵制定相应的规则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2.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⑴找准讨论的“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⑵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家庭电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