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庐江县柯坦初级中学潘芬林2014年11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庐江县柯坦初级中学潘芬林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5-77页及课后练习。二、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独有的性质。这些性质都和它的轴对称性质有关,因此本课以轴对称为切入点,通过折叠、剪切得到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的证明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命题的证明,因此如何轻松地引导学生明确命题证明的步骤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性质的应用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渠道,例1不仅是性质的充分应用,而且是数形结合完美的典范。课尾照应课前,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三,学情分析:1、八(1)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由于本校地处偏远山区且受私立学校的冲击,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引导和思考的时间,防止填塞式教学。3、该班级一部分学生在平时训练中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作用,并兼顾效率和平衡。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③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归纳-证明”的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②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把命题转换成数学符号表示的形式.六、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学法: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看、想、思、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硬纸板和剪刀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纸片、剪刀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复习引入]出示一组含有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感知图片主要部分形状的共同点。激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引入课题:等腰三角形,复习等腰三角形的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下伏笔。相关概念。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口答。新授1[动手实践,制作等腰三角形]通过折叠、剪切得到等腰三角形。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为什么得到的是等腰三角形?切合定义。教师折叠、剪切纸片,得到等腰三角形,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初步感知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再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充分发挥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培养思维的广度,激发求知欲。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观看屏幕的演示;利用手中制作的等腰三角形操作、观察、发现、归纳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相互交流自主完善,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把等腰三角形的主要性质抽象出来。学生概括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精确的语言表达。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