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邓湖学校张小铁心理品质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自身人格魅力和感染作用,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心理品质。一、理解与宽容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学生作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人,必须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尝试过无数次的错误,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成熟,接近成功。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和教育者的教师具备理解与宽容的心理品质。理解学生,教师必须能够实现角色转换和移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从这种角色感中走出来,恢复成人的心理状态,认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解是教师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体现,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默契,是教师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似的心灵关怀,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中小学教师还应做到宽容豁达。教师的宽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身心的自由感,使他们感觉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一种体贴和博爱的情怀。二、爱心与耐心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有爱心。“教育之没有爱,就好比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于学生博大无私的感情,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效力极大的催化剂和不竭的动力之源。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因为师爱而得到升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言论中早就有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无类”“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等关于师爱的说法。古今中外无数成功教育家及教师的事迹无不证实了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爱让儿童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皈依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校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护的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的人。当然,爱心并不是包办代替儿童的一切活动,不是溺爱和娇宠,而应在关怀的视野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切不可搞权威主义和偶像崇拜。此外,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耐心,性情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好一名教师的。“教育近视症”可以说是导致基础教育改革“行路难”的重要原因所在。教师不要总期望付出努力后就能立竿见影,因为儿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反复而漫长的过程,有时非但不会奏效,反而会出现倒退。这就需要教师高瞻远瞩,用足够的耐心将自己的努力内化成学生日臻提高的学业成绩和人格特质。耐心的培养是基于爱心之上的,是对教育自身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深谙和驾驭,是感情与理性的完美揉合,是学生作为一个人能得以长远发展和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三、真诚与平等这里的真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二是面向学生时诚挚的心灵袒露。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对待学生真诚而友爱,就能将自己所学,将自身人性的闪光点一览无余地展示给学生,与他们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教师必须真诚,虚伪、矫饰、遇事留一手的教师足不为学生所喜爱的。平等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为人们追溯不已的目标。虽说绝对的平等和公正是不存在的,但中小学教师还是应尽力做到不偏袒、无私心,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1四、平和而愉快平和而愉快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平和并非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状态。平和而愉快的心境犹如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其中跃动着思想的游鱼,翻卷着快乐的浪花。平和的心态要求拒绝种种诱惑,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清心淡泊,不骄不躁,惟其如此,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愉快是教师处在实际生活与内部心理世界和谐一致而产生的积极情绪。愉快心境支配下的教师会显得乐观、自信、积极、热情,充满生气。情绪和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