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方案刘春宇一、问题的提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学校开始研究,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尝试应用。本世纪开始,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启动后,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被大力倡导,在体育教学中也被大力提倡,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部分体育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时,流于形式,对合作学习理论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不清、要素不明,把传统的分组学习与现代的合作学习相混淆,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打了折扣,达不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这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高中各年级学生,重点高三年级5——7班。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篮球训练专著、合作学习理论资料、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国内相关学者论文论著等。(2)实践探索法(3)同行交流反思法。(4)经验总结法。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1、本课题试图根据高中篮球教学内容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导向,试图从这个方面研究高中篮球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育功能。2、理论依据:2.1篮球运动较强的集体性、技战术学习的合作与交流性、以及篮球运动的趣味性与竞争性等特点。2.2合作学习理论:据美国合作学习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的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艾丽斯和威琳指出所有合作学习模式都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地相互依赖,即合作学习需要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依赖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依赖性,即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并各负其责,各尽其力。1体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A、随机型合作。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合作形式。B、同质型合作。把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上相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C、异质型合作。在形成小组时考虑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使各组间的整体实力相当,让他们为着共同的学习目标积极参与。D、帮教型合作。教学中把有一定专项技能特长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帮教合作小组。E、友伴型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情况,设计分组时,让关系较好同学自由结合,组成合作学习小组。2.3、新课程多元评价理论:新课程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发展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四、研究过程1、2009年4到5月,研究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评估高中生组织能力、自学自练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深入钻研高中篮球教材内容。2、2009年6到8月,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理论,研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搜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同行进行合作学习信息和理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方法与理论总结,制定实践方案。3、2009年9到12月,教学实践、观察、不断总结与反思。4、2010年3到5月,修正实践方案,进一步教学实践,检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可行程度,同时归纳整理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研究论文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五、研究的结果(一)、高中篮球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1、基本技术类:运球急停急起、变方向运球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手肩上传接球、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2、组合技术类:双人或多人传接球与投篮,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运球、传接球及抢球游戏,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接传球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3、基本战术类:二攻一、一防二战术,三攻二、二防三战术,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区域联防战术;24、篮球比赛基本规则类:违例的判断与判罚、犯规的判断与判罚;5、教学比赛:学会简单组织比赛的方法、半场或全场三对三教学比赛、半场或全场五对五教学比赛。(二)、对高中篮球教学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