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也要当“生意”做——农村学校怎样改变学生不带美术工具的现象文章摘要:一堂美术课,一般由三大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是显性的,而课前准备,课后总结相对较为隐性.它们既是独立又是紧密相连,三者之间缺一不可。美术课上学生不携带工具,这种现象几乎是身边所有美术老师最头疼的事,学生在美术课中课前准备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解决好学生携带学具的问题已成为美术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剖析教学中的一些普遍现象,探索学生不带学具的成因,通过从学生自身、教师自身、教材自身等方面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带好学具的良好习惯,建立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一、写作背景在城里学校工作了十几年,今年下乡交流,切身感受到农村美术教师工作的不易。主要困难笔者把它归纳为两大类:1、学生美术基础较差,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感悟能力和绘画能力相比城区同龄孩子差距较大。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性,我们的侧重点又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这种显性的差距一目了然,教师容易有挫败感!2、一堂美术课,一般由三大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是显性的,而课前准备,课后总结相对较为隐性.它们既是独立又是紧密相连,三者之间缺一不可。而美术课上学生不携带颜料、画笔和其他美术材料,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学生在美术课中工具材料准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能否维持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携带美术学习工具几乎是身边所有美术老师最头疼的事。二、分析问题农村学生美术基础差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个复杂的课题,它既有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因素,也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笔者在此重点分析、探究学生不带美术用具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每一位学生都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农村,家庭成员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隔代亲使老人把本该孩子自己准备的学习用具都一并代劳了。而健忘是老人常有的事,往往是家长把孩子千里迢迢送到学校时突然记起忘带美术用具了。美术的重要性在老人眼里是远不如数学、语文的,当然也就没人愿意这样老大远的来回跑。2、从教师自身找原因一般农村学校,由于班级少,美术教师教学工作都要跨几个年级,对班级里的学生了解较少,不能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根据个体差异不同,要求不同。很多教师在布置学生带学习用具时容1易虎头蛇尾,布置时讲得很严肃,很认真,而上课时由于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对学生有没有执行听之任之,待以时日学生也摸透了老师的习性,那么教师布置的学具携带工作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了。而一学期中美术课的内容设置过多,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使一般的人都会看得眼花潦乱。每种东西都涉及到一点,对于老师来说这个星期要准备“国画”,而下个星期可能就要准备“木版画”,对老师的要求极高,其实许多美院的学生出来往往可能是善长国画,或是善长油画,并没有达到全能的境界,所以面对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老师真是难以应对。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像版画拓印机、泥塑工具等教师自身也不具备,甚至是很少接触要正常在课堂上开展谈何容易。3、从美术教材自身来找原因首先,美术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学业繁重,书包沉重,让孩子每天都带着美术用具不切实际。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丰富的内容安排尽管可以让学生的见识得到一些提升,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雷同的设置其实就会造成审美疲劳,每种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走一下过场,其实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艺,久而久之,学生长期得不到成功的感受,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及亲人朋友的认同,对待美术也就慢慢丧失了原有的兴趣。同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就要求学生每周都必须准备不同的美术用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美术不是考试科目,家长对美术教育的支持全凭孩子的兴趣,如果教师对不带学具的孩子过于批评的话,最后孩子对待美术课就只是敷衍了事了。三、解决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果不解决好学生在美术课中的材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