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幼儿手脑并用的新天地——浅谈“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姓名:周忠芹单位:无锡市侨谊幼儿园邮编:214021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是通过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围绕在幼儿动手动脑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先动脑、再动手(先假设、再实验)——边动手、边动脑(边操作、边记录)——动手后再动脑(先讨论、后验证)等,让创新迸发于幼儿的兴趣之中、萌发于幼儿的操作求证之中,让孩子的头脑中不断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使创新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习惯,成为孩子自由发展的助动器。关键字:创新、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幼儿期是人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最佳时期,幼儿在手脑并用中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做中学”科学教育正是通过幼儿动手动脑(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培养幼儿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它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通过正确处理好幼儿动手动脑的关系,让创新迸发于幼儿的兴趣之中、萌发于幼儿的操作求证之中,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一、先动脑、再动手,让创新萌发于幼儿的兴趣之中。1、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大胆质疑是创新学习的起点,同时也是“做中学”实验活动的开始。在“做中学”实验中,提出疑问正是活动展开的开始,有了疑问才有了学习探索的兴趣。据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创新意识。创新迸发于兴趣之中。学龄前儿童生性好疑、好问,他们对物质世界充满好奇:“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磁体能吸铁?”“为什么灯会发光?”在以往,孩子们的这些天真的问题常常会被大人们一笑置之,或敷衍了事。而大人们的不在意却导致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点点丧失,失去探索学习的兴趣。但在“做中学”中我们允许并且鼓励孩子们提问,给孩子们创设了发挥想象、自主探索学习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孩子们在这个环境中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狂奔乱驰,思维不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2、鼓励幼儿的大胆假设。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筛选,把孩子能研究的问题加以提炼,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提出的问题先进行预测、设计,然后再实施。这一过程中,在预测、设计上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使他们介入动手做前,对整个问题的目标、发生、发展、可能的结论有个认识,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使孩子的性格、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这正是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欠缺的。例:在小班科学活动“怎样打开花生”里,当问题提出来后,我们引导孩子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幼儿纷纷展开联想,说出了很多打开花生的办法,有的说:“用嘴咬。”有的说:“用手打开。”有的说:“用脚踩。”有的说:“用螺丝撬。”还有的说:“用石头砸……”。孩子在动手之前就对活动有了自己的想法,行动有了目标和方向。二、边动手、边动脑,让创新萌发于幼儿的操作、求证之中。1、创新隐藏于多样性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必须凭借材料。这时,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儿的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可以挖掘多种玩法,或提供替代物,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新的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2、创新伴随于趣味性的过程中。创新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探索、思考并付出劳动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幼儿大胆猜想后,应鼓励他们去“做”,去“尝试”。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借助动作和思维去操作材料和记录结果并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愉悦”伴随“过程产生”,激励着幼儿,使他们沐浴在创新的氛围中,这一活动的过程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当孩子们问:“影子有颜色吗?”我们让孩子们把自己已知的影子绘画出来,结果孩子们画出了五彩缤纷的影子,但在实验中,孩子们终于一致确定了影子的颜色是黑色的,这时,孩子们又在他们一样的影子中发现了问题:有的人影跟人一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