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喻成“春蚕”和“蜡烛”,无私地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的“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奉献精神。近几年来,教师这个职业似乎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青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青年教师,刚踏入这个行业,听同行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教师真的不容易做啊!”这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今天教师这个职业责任与压力的重大。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把孩子交给学校,等于把一个家庭的希望交给了学校。这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教育一个孩子,就有可能影响他一生的人生道路,影响他那个家庭的成长兴败。在当前家长把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形势下,教育工作仅凭着一腔热情看来是远远不够了,我们真的要重新思考一下在新形势下如何当教师,当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了。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作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作好就是不平凡”。不计其数的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工作,他们时时刻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理念,以自己的行动默默的履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他们是那么的平凡,可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就是要做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好教师,我给自己定下了以下的目标:一、崇高的理想信念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当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为有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育。因此,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上。二、自觉学习,提高自我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三、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