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习学统一---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与学得【摘要】本文从开放的教学平台出发,探讨了习得与学得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通过分析归纳了提高小学生英语习得与学得综合能力的方法。旨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为教师学会设计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流程提供了一点参考意见。【关键词】习得学得小学英语教学教学流程“习得”与“学得”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有特定意义的术语。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是指学生在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这样的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听说能力而掌握语言的过程。学得(LanguageLearning)是指学生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种语言知识的过程。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的学得必然受到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充分认识学生习得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往许多语言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在习得训练的过程中还会创造地使用。因此,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习得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合作性学习模式,发挥个人及小组的能动作用,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问题,认为不能将西方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照搬到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虽然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但对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的。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论(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他阐述了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并且指出了儿童即使在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也能最终习得母语的现象。2、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理论克拉申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只有通过习得的语言才能在交际中自然、流利地表达思想。他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然后逐渐过渡到“学得”。二、着力强调学生学得语言的意识性和认知性1、教师应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学得是一个有意识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学得”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变成“习得”取得的东西。然而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最终的语言运用。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如营造纯英语的环境、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任务型学习方式等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转化为“习得”。2、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输出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安排教学步骤的依据,也是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法输入的前提下,教师应设计听说、读写、理解与运用等输入和输出交递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和检测新语言形式,内化语言知识从而习得语言技能。三、重视习与学的统一,在习得的基础上学得英语习得与学得的学习动机不同,习得的动机是为了生存;学得的动机是工具型的,是为了强化交际能力。小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单纯强调“学得”,更不能不现实地追求“习得”。而应该为学生创造尽量丰富的语言环境,通过各种方式(练习、活动、多媒体等)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简言之可以说是让学生在习得的基础上学得英语。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语言功能或意念出组织发教学语言具有功能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言功能。语言的功能是通过系统内对意义进行选择来实现的。意义决定形式,形式体现意义。教学中,强调功能第一位,形式第二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宜讲解语法概念的原因。小学生学英语更注重语言功能及意义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从功能或意义出发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