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牵动人心的话题【弃北大读技校】本是理性的选择却招来非议,反映出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依然盛行。接受职业教育俨然被视为考不上重点大学的无奈选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亟待扭转。(媒体人马成涛)【简政放权】简政放权不能是权力机构的独角戏,需要从教师行使对校长的监督权开始,由下到上完善各级监督机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教师福利】一个不问权利不问福利的教师,或许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美丽传说,却不利于整个教师行业的职业进化。给教师有诚意的福利承诺,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履行的责任。(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涛)【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不仅要中看,还要中用,教育的跟进,社会机制的创新,才是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叫好又叫座的法宝。(媒体评论员龙敏飞)【天价学区房】用金钱换取户籍再获得学籍,它之所以总是引起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争论,其背后实质隐藏着贫富分化的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媒体评论员张松超【上调学费】要上调学费,高校就必须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听证权,如果高校一方面提高学费,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上调学费的正当性就必定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北师大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李奇)【学术抄袭】在向“学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有更严苛的外部约束,也需要每个人都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底线,从我做起,捍卫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媒体评论员苏剑一)【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给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高校自主办学,促进社会规范办学,有利于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学霸】即使是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学霸依然具有令人仰望的魅力,这也正是时代希望之所在。但凡有真才实学、靠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就的人,总能收获信任和钦佩。(媒体评论员王石川)【校园虐童】作为一个公民,遵守法纪是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老师,爱护学生是其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对一个普通公民的要求。校园虐童事件频发,说明加强师德教育的迫切性,更说明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知名媒体人刘万永)【加分造假】加分本身就是一种造假,既称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又另行设计一道加分边门,岂非制度性造假?因为边门有人把守,没有特别身份的人不许通行,所以才有伪造”通行证“的人和行业。要是把边门封闭了,通行证连同伪造还有存在必要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师德红线】六条“红线”是师德的根基,能够使师德建设回归真实的社会沃土和基本的职业操守,是教育部门有效回应社会公众对教育、对教师日益强烈期待的实际行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高考改革】过去对高考“公平”的理解,更多的是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等角度出发的,打破了人才“唯成分论”的禁锢。那么,保证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发展和能力激励,推动高校差异化发展则是在教育内涵意义上的公平,也是专家学者们所认定的“科学选才”(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冯成火王东)我们将这样描述世界这是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我们习惯在此时,为苍茫寰宇中的这一刻,赋予我们想赋予的意义与期许。是的,我们平凡如沙,于是更希望寻找精神的依靠。是的,庙宇里的香火,汽车里的平安结,商铺里的招财猫,餐馆里的财神爷,手腕上的串珠,胸前的十字架……无不呈现着各种期望与依托。是的,每天与我们擦身而过,或不曾相遇的人们,都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都怀有着不同的心事。但其实,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书写着自己的答案。这是一个所有人可以问所有人的问题,也是一个所有人可以向所有人给出答案的问题。从独自坚守到并肩而立,从孤独无力到相拥取暖,从平淡迷茫到激情奋斗,我们和每个人的一天,都是这个答案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相信,其实所有人都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记录着这个世界的改变。尽管它时而平淡无奇,时而悲欣交集。在2015年,我们仍将记录这一切,但我们会更加参与这一切。技术改变了世界,...